葛岸越:做企业是一种责任
“所有相遇,都是重逢”。暮春时节,在甬台温复线温瑞7标,与全国建筑业优秀企业利越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葛岸越的邂逅,让人不由想起王家卫电影这句台词,因为在太多场合听过这位传奇少帅的故事:少小入行,一念坚持,把最传统的路桥家族企业,做成了互联网语境下IP式现代企业……
不做产业,做产品
“我觉得在东阳,企业家后代的素质教育一般做得还好。”1979年出生于建筑之乡东阳的葛岸越是路二代,父亲葛德法就是东阳著名企业家——利越集团董事长。
虽然从小家境不错,但葛岸越对这个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行业却入行极早,每个假期都在工地摸爬,“初中时候就会开压路机了”,相对于后来的很多荣誉,他更感激这一经历。
每一个儿子都有一个天然的坐标——父亲。葛父话不多,且难得在家,但身教大于言传,看着父亲一步步走来,一条条大路在他身后绵延,这种成就感也传递给葛岸越,“交通人是一个特别亲切的名字”,“我现在已经不太有周末概念,可能我的行为有,但思维没有,我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,有时我明明在家带娃或在外旅行,心里转动的都是企业的发展走向……”
1991年成立的利越,刚好赶上了浙江交通建设“最好的年代”,1998年甬台温开建,他们就承建了两个标,现在每次经过这段路,“那种自豪感就会从心里蹦出来”。那时候,他刚上大学,一到假期,就没日没夜泡在项目上,钢筋水泥构筑了他永远的青春回忆。
同样作为利越标志性工程的钱江通道开通后,只要不绕特别远,经过附近他一定要到那里看看。路桥做久了,会有情结。而企业做到现在,葛岸越最大的目标已经发生偏移,如果说一开始更多追求的是利润,是活下来,现在已经不是这样。“如果说以前我们是在做一个产业,现在更是在做一个产品,产品自己会说话,这是我创造出来的,刻着我的名字,我将终身为它负责,尤其是每当听说哪座桥、哪条路跨了塌了,这种的感觉就更是如履薄冰。”
不做产品,做精品
“以前是业主挑我们,现在是我们挑业主,价格太低的,支付情况不太好的,我们都不去投,不是因为业务太多,而是这样,就没法出精品。”
葛岸越看着记者,突然问:“你说互联网和我们路桥企业有没有关系?我们这样的企业说大不大,但百度输进去,无数的信息和评价,如果这些评价多是负面的,谁还敢找你?”
有件事让他至今感触,杭州湾二标中标后,他想跟业主介绍一下他们公司,刚开口就被业主打断了:“你不用说了,葛总,你们已经做过调查,你们公司我们信得过。”
“这就是做企业,我们最想获得的回报——客户的认可,为了这个,我们可以牺牲很多,包括利润、规模、流量……”利越目前在建项目达30多个亿,事实上,这一数字还可远被超越,但他们控制了扩张的冲动。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把承接的项目做到最精,是葛岸越最最看重的。“我们希望人们在说到利越某个项目时,能同时说一句,这项目做得不错。”
因此他们竭尽所能精益求精,利越是目前省内极少拥有自己独立BIM开发团队的企业,也是较早推行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的企业,而路桥行业的产业化,也一直为他们孜孜以求。
关于转型升级,葛岸越也有自己的理解,“转型升级是创新,不是转场,是在你熟悉的领域里做到最好,而不是从一个产业转移到另一个产业。”在这个同志化竞争白热的时代,差不多的东西很多,足够好的东西很少,他所执着的,就是要足够好。
不同于许多企业众口一词的“做大做强”,他更小众、个性、灵魂,在纷繁的市场上,站成独特的自己,把传统的路桥企业,做成IP式的现代企业,这也是这个新生代企业家带给整个行业的启示。
不做百强,做百年
许多人不愿公开自己的经验,因为怕对手变强,葛岸越却说,如果你来我项目,我愿把我所有的摸索全部与你分享,因为在一个强手如林的环境,他会更有危机感。
利越是民企,但又是非典型民企,“在我们企业里没有特权,没有皇亲国戚。”每个人的工资都透明,每个人都按制度办事。他不厌其烦地灌输,要带着老员工一起飞;他也坚持要求成立董事会,来监督自己。
作为新生代企业家,葛岸越的颖悟,更在于从不插手公司具体事物,很多企业负责人都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争取项目上,他却“甩手”将这一切交给了分管副总;他定期在各项目调研,每个项目经理做什么,他可能建议,但从不指令。他所专注的只有一件事,就是规则的制定和方向的把握。
“职业经理人是我们的必由之路,企业是大家的,越少个人的烙印越好”,许多企业一旦主要负责人淡出,整个企业就如大厦将倾,这是他最痛心的,因为要做百年企业,需要几代人的努力,仅仅父亲和他还不够。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他退休时,能留给这世界一个各方面都运行健康的企业,不管继任者是谁,是不是他孩子,“做企业,最后是一种责任”。
这样的他,相信“逆潮流”,“当大多数人不理解你时,你可能正走在成功的路上”。锁定目标,不忘初心,“如果98%的业务来自关系,2%来自口碑,我更愿意锁定这2%,沉下心来做实业,把产品做好了,这2%就拿到了,而这2%站稳了,也会照亮那98%。”
沉下心来,缓慢的成长,是狂飙突进的时代留给70末人最好的馈赠。“管理者要管理的,首先是自己。”以前他也喜欢各种成功学,现在,他更喜欢一些“无用之用”,“当你的人生阅历达到一定厚度,你就能缝合更多的可能,链接更高的智慧,遇见更美的风景。”